回首頁 > 本寺沿革 > 歷史沿革

樂善寺沿革

本寺創建於清乾隆年間,名為「大坪頂大眾廟」。係地方先賢善士為安息義塚魂魄,募捐興築而成,主祀大眾爺。原位在坪頂牛角坡水浘小段八五地號上,坐東向西。


乾隆五十九年(公元一七九四)先賢張克隆捐獻水浘一帶土地四十餘甲,供作義塚及廟產,其積善修德奠定本寺發展根基。後人感念,特創祿位供奉於寺內,永表尊崇。


道光二年(一八二二)因建廟已久、樑柱日腐,丹青剝落,經先賢蔡延源倡導,發起募捐,遷建至水浘小段四三號,坐北向南,蔡延源善士祿位並供奉於廟中。

道光十七年(一八三七)先賢鄧日暖由福建省泉州府安溪縣奉觀世音聖像一尊來台供於廟中主位,大眾爺外、再添地藏王菩薩,關聖帝君,福德正神,註生娘娘,十八羅漢為副神,並改廟名為「樂善寺」,寺址位於台北府淡水縣八里堡大坪頂水尾庄(現址),由鄧日暖出任廟祝,掌理廟務,宣揚佛法。鄧日暖善士祿位亦獲供奉於本寺。


光緒十一年(一八八五),先賢張李成、鄭貽胎、白其祥、張然、張體元、黃應東、王國禎、蔡水龍、褚任榮等,啟動募捐再遷建於座壬山兼子危十三度,雖有遷建,廟宇規模狹隘。地方士紳等見義塚土地多半尚未築墳,任其荒蕪殊為可惜,協議放租,由鄰近農戶耕作租金充為油香之資。留有「公禁石碑」存證。

 

光緒二十一年(一八九五),日本據台後,全面測量土地,製地籍圖,本寺所有土地皆以「樂善寺觀音佛祖」名義登記,管理人為鄧耳提(時任廟祝)及林惷英。

 

日治大正十三年(一九二四)鄧木生、陳先等善士,鑑於寺屋狹小簡陋難以容納日多之香客,發起遷建於原地稍移西側處,坐向不變。祭典方式並經議定,以四股輪任值年祭典:一、坪頂、大湖、頂湖、下湖為一股(現大崗村)。二、苦苓林、埤寮、菜公堂、山尾、后厝為一股(現公西村)。三、垹坡、牛角坡、水浘為一股(現樂善村)四、樟腦寮、嶺頭、大埔、西勢湖為一股(現舊路村)。每年二次,正月十五慶祝上元,八月一日慶讚中元普度。至民國五十年(一九六一)間順應國民政府節約號召,中元普度改於七月十五舉行。

 

民國四十二年(一九五三)耕者有其田政策實施,將本寺放租之十餘甲土地徵收放領於佃人,經管理人楊春木、鄧遜時善士提領土地實物債券,隨後將債券變賣,興築右邊廂房及戲台。

 

民國四十三年歲次甲午(一九五四)鄧遜時先賢再發動募捐重修,後來楊春木、鄧復生先賢、黃奕盛大德掌管本寺。

 

民國四十七年(一九五八)本寺所保留土地三十餘甲,又被台灣省政府接收編為龜山鄉公所第三公墓,並派員管理收費,納入公庫。至此廟產盡掏一空,財源中斷,油香枯竭,寺況日漸凋零。雖經歷任管理人楊木春、鄧復生、黃進成等善士各方努力,可惜效果不彰,寺宇日漸破損,香客稀少。


 

民國五十八年(一九六九)起,管理人鄧復生善士立意振衰起敝,以自費興設拜亭,廟庭、廁所,寺道舖柏油,並立指示牌,圖招徠香客,惜成效欠彰,蔡登山善士亦曾多次召開會議,倡言修繕,均因財源無著,數次動土卻無法開工。時序更迭,屋宇漸朽,香客冷清。唯廟祝鄧文清一家棲身左側廂房,寺前常空無一人,天雨則正殿滴漏,景況淒涼。


民國六十八年(一九七九),地方善士不忍舊寺破損殘敗,協議由龜山鄉長李總集,鄉民代表會副主席李總立、代表楊建安,樂善村長黃榮春,大崗村長蘇明發,公西村長楊明遠等,發動重新召募信徒,以會費成立基金,組織管理委員會,推舉時任縣議員蔡長楓為主任委員,聘李冰堂為總幹事,決議由舊廟後側重建,隨即全面募捐,信眾熱列響應。請地理師李定禧為主庚,同年五月初八奠基,十一月十八日落成,舊廟所有神佛像全請入新殿。


堂宇開闊氣勢恢宏,安座大典盛況空前。新殿雖已竣工,猶需興設之處仍多,費用浩繁,僅賴信眾捐獻,實難竟功。經管理委員會決議,向鄉公所追討寺產。由於李總幹事運籌得當,蔡主委、鄉民代表會副主席李總立據理力爭,全體委員齊心協力。民國六十九年(一九八0)公所終於歸還三分之二寺產。四月二十日廟方順利接管收費,建寺資金至此無後顧之憂。同年間,因歷年來區域信眾多所易動,原先四股輪值祭典方式,樂善村股以普施不周為慮,提議與舊路村股合併。經委員會同意併為三股,續逐年輪值。

民國七十一年(一九八二),蔡主委當選龜山鄉長,請辭主委。公西村陳長明善士獲推選為第二屆主任委員,聘蔡昌善士為總幹事。任内興建前殿、左右廂房、鐘鼓樓、戲台、活動中心等,並購入附近數筆土地。


民國七十四年(一九八五)二月陳主委切意求去,改選後由樂善村李總來善士接任第三屆主任委員,並留任蔡總幹事。翌年蔡總幹事請辭,改聘林老義善士為總幹事。第三屆委員會續購進土地數筆,集資興建石觀音聖像、靜思亭、整修道路,並辦妥寺廟補登記。創辦進香,放生等活動,各方信眾熱烈參與,歷次活動均有三、四十台遊覽車甚是壯觀。

民國七十五年七月十二日(農曆六月六日)「開天門」前夕,為寺廟人員發現奉祀的觀音佛祖神壇蓮花座下長出了三片交相倂連的「靈芝」後,由於信徒的一傳十,十傳百使本寺聲名遠播,來自各方到樂善寺朝拜的信徒絡繹於途,更使本寺的香火鼎盛情況,達到建寺以來的空前盛況。

民國七十八年(一九八九)四月改選大崗村信士李日鵬大德為第四屆主任委員,總幹事林老義大德留任,委員會為響應政府鼓勵寺廟建造納骨塔政策,興建容納一萬五千多骨罈之孝思堂及附屬辦公廳、師父精舍、遷建化粧室、拓寬寺前廣場、開闢公園種植花木美化環境。孝思堂等建設完成,先賢黃天賞及黃奕盛、李總立、褚建昌大德等出力甚多,貢獻卓著。開辦佛祖聖誕(農曆六月十九日)慶祝晚會,成立會員子女獎學金。又因原有鎮殿佛祖聖像,年久腐朽失去莊嚴,經重新雕裝容貌端莊慈祥的新佛祖聖像金身,使人一見即生崇敬,並到大陸購得大悲咒中的石佛廿四尊、石猿、石羊等豎立公園等處成為本寺特色。

民國八十二年(一九九三)元月十二日(八十一年度信徒大會)決議向縣府申請管理委員會經縣府核准同時改選公西村信士,時任縣議員楊建安大德為第五屆主任委員,總幹事林老義大德留任繼續辦理未竟的石佛安裝,寺內紅寶石地板的舖設工程外,舉辦癸酉年慶成祈安五朝建醮,於農曆十一月十三日起至十七日,成功的圓滿達成歷史性的祭典壯舉。愿主李總計大師,祈願三願,謹誌以期世代共勉之。(一)願我大坪頂樂善寺重建時應逐漸邁向台灣第一,佛、道、幽冥三教聚會。(二)願我樂善寺圓醮時,上祭十方法界:玉帝、三官、三佰六拾天尊等,下祭六道萬靈,四禪六欲,十類傍生。(三)願我大坪頂善民,全憑道心挽迷,團圓樂福基,子孫綿延。民國八十四年三月(農曆二月二十八日)卯時破土,興建莊嚴雄偉氣勢磅礴凌霄寶殿,完成公園遊樂設施。民國八十五年創辦大坪頂地區各寺、廟、宮、堂,農曆五月一日大眾爺公聖誕聖駕聯合遶境活動,蔚為地方宗教文化活動的重要盛事。


民國八十六年(一九九七)四月改選舊路村信士李能安大德為第六屆主任委員,總幹事林老義大德繼續留任。民國八十六年(農曆四月十九日)舉行凌霄寶殿神尊安座法會。民國八十七年秉持「治廟者必使廟有恆產」辦理完成本寺所有土地權利人名稱變更,使寺產土地完全更名於樂善寺名下,奠定本寺寺產根基磐石永固,整建活動中心後面公園、倉庫。民國八十八年三月興建功德堂,民國八十九年九月功德堂開張等。


民國九十年(二00一)四月改選大崗村信士林昭衛大德為第七屆主任委員,總幹事林老義大德留任,九十一年十一月林總幹事以年邁請辭,歷屆建樹良多,功成身退,改聘林澄雄善士為總幹事。民國九十二年擴建廂房,廟構生輝,並積極籌備辦理九十四年祈安圓醮盛典。鑑於本寺對外交通尚不通暢,規劃本寺聯外道路,民國九十三年購置相關道路土地數筆。

民國九十四年(二00五)四月改選公西村信士李總介大德為第八屆主任委員,總幹事林澄雄大德留任。持續購置聯外相關道路土地數筆。擴建廂房工程及正殿屋頂琉璃瓦、剪粘修建工程等完工。民國九十四年另新建「開基聖祖廳」,恭請張克隆、蔡延源、鄧日暖等三位先賢祿位牌安座供奉於內。孝思堂善緣者進駐日漸增多,原有金、銀爐容量不符使用,重建擴增容量新金、銀爐完成。民國九十四年十二月二十二日(農曆十一月二十二日)起至十二月二十六日(農曆十一月二十六日)舉辦樂善寺乙酉年慶成祈安五朝圓醮慶典成功圓滿。民國九十五年本寺廟基地經都市計畫土地使用分區,變更為宗教專用區。民國九十六年本寺捐地配合龜山鄉公所完成聯外道路通車。

 

民國九十八年(二00九)四月改選樂善村信士褚建昌大德為第九屆主任委員,總幹事林澄雄大德留任。


回顧創寺兩百餘年,從庇護荒塚,照顧佃民,至寺產遭放領、充公,油香斷絕,而至週旋追索,終能開展建設。今日廟殿巍然,已成佛祖濟世聖地,信眾攬勝重要景點。其間多位先賢善士蓽路籃縷,盡心奉獻,謹以留記,以示不朽。


樂善寺管理委員會 謹誌
※本沿革經民國九十八年七月五日管理委員會通過
 
本寺沿革本寺架構訊息公告年度行事分享園地點燈祈福本寺地理位置連絡我們留言板  
寺 址:桃園縣龜山鄉樂善村樂善街20672號 / Tel. 03)3281461.3979246 / Fax. 03)3286629 / E-mail. ls.sih@msa.hinet.net
Copyright © 2009 樂善寺 設計規劃:銳治科技